2023-09-26
(川外委发〔2021〕61号)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根据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及《四川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学校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培育建设一批蕴含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通识示范课程和专业示范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通过教师培训全覆盖,培养形成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达到课程思政全覆盖,总结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把学校建成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学校。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建立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与在岗培训、师德师风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交流互鉴、实践调研等环节,将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融入所有教师专业成长全过程,2023年前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全覆盖。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整体成长。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和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常态化举办主题明确的示范课、说课、案例研讨或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支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力和熟练应用度。到2025年,培育校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10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30个。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
1.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2.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求,分类推进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梳理各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到2025年,培育“专业思政”试点专业8—10个,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50-80门。
(三)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校各教学单位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课程思政元素浸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自然交融,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充分利用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3.强化教学研究改革引领。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并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4.建设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优质外语资源和国际化特色,充分利用地处红岩魂陈列馆附近的区位优势,建立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库及涵盖视频、课件、习题、案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数字资源、数据集等的优秀教学资源库。注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学生学情进行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及时地提供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积极探索校内校际共享机制,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协同共享。
(四)完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
1.强化标准建设。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注重强化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建设,确保思政目标和思政要求在教学(课程)大纲、教案、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中有明确标准,健全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强化教学标准建设,为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技术、教学环境等必要条件。加强督导检查,经常性检查课程标准执行和落实情况。
2.优化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引导院系和教师将其融入每门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3.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政治把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教学院系落实的课程思政协同工作格局。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规划与评估院、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